论文来源
研究成果发表于环境微生物学领域顶级期刊《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论文信息:doi: 10.1128/aem.01517-24
原文链接:
https://journals.asm.org/doi/10.1128/aem.01517-24

研究背景
在COVID-19疫情期间,为阻断SARS-CoV-2传播,过量氯系消毒剂被广泛使用,其残留物经污水系统汇集至污水处理厂(WWTPs),对处理系统的微生物环境造成潜在影响。活性污泥中的微型动物作为污水处理效率的关键指示生物,其响应尚未有系统研究。

研究内容
付杰教授团队通过实地污水处理厂调查与实验室序批式反应器实验,首次全面揭示了氯胁迫对微型动物栖息地、群落结构及定殖模式的深远影响。

主要发现

  1. 群落结构显著变化:氯消毒剂导致固着型纤毛虫数量减少,游泳型纤毛虫、变形虫和鞭毛虫数量增加。

  2. 栖息地物化性质改变:氯化作用造成活性污泥结构松散、胞外聚合物(EPS)过量分泌,直接影响固着型纤毛虫的附着与定殖;游泳型纤毛虫则因可捕食EPS作为营养源,在逆境中更具生存优势。

  3. 微生物互作关系演变:细菌群落作为原生动物的食源及生态伙伴,在氯胁迫下的变化直接作用于原生动物群落,并经由食物链间接影响微型后生动物,整体重塑了微食物网结构。

研究意义
该研究不仅明确了氯消毒剂对污水处理系统微生态的直接消毒效应,更深入揭示了其通过改变栖息环境与种间关系所产生的间接生态影响,为后疫情时代污水处理工艺的消毒剂安全使用与生物调控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由北京中科测试采编自公开发表的学术研究,旨在传播科研信息,仅供参考。版权归原始研究者及出版机构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