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家庭粪污处理设施中的微塑料污染:现状与挑战
近日,一项发表于《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的研究首次从全国尺度揭示了中国农村家庭粪污处理设施中微塑料(Microplastics, MPs)的污染特征及其环境风险。该研究由广西大学、上海大学等多所高校联合完成,对全国27个省65个村庄的粪污样品进行了系统分析。
研究亮点
全国范围内粪污中微塑料的平均丰度高达 90.38 ± 20.63 颗粒/升,显著高于农村生活污水中的微塑料含量;
微塑料以纤维状(42.18%)和薄膜状(30.34%)为主,主要成分为聚酰胺(PA)、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和聚氯乙烯(PVC);
北方地区微塑料丰度高于南方和西北地区,粪坑中的微塑料含量最高,其次为化粪池和沼气池;
研究估算,中国每年通过粪污灌溉进入农田的微塑料总量可达 7.8×10³~5.6×10⁴ 吨,是农田微塑料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
微塑料丰度与化学需氧量(COD)和肠道微生物Phascolarctobacterium显著相关,提示健康风险与环境污染之间存在潜在联系。
环境与健康启示
微塑料不仅本身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还可作为载体吸附并传输有害化学物质和病原微生物,进入食物链后对生态系统和公共健康构成长期威胁。农村地区粪污不经妥善处理直接用于农田灌溉,进一步加剧了微塑料在土壤中的积累。
管理建议
研究呼吁加强对农村粪污处理的监管与技术提升,推动高效微塑料去除技术的应用,减少粪污农用带来的环境与健康风险,为实现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原文信息:Zhang, X., Feng, Q., Li, X. et al. Microplastics in household fecal sewage treatment facilities of rural China.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448, 130925 (2023).
🔗 阅读原文
标签:#微塑料 #农村环境 #粪污处理 #农田污染 #公共健康 #环境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