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是威胁城市生态环境与公共健康的重要问题。本文系统综述了重金属污染的来源、空间分布特征、迁移转化行为及其对人体健康的潜在风险,并对现有污染治理技术进行了总结与展望,以期为城市环境管理与风险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1. 引言
随着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加速,大量重金属通过大气沉降、工业排放、废弃物堆积及交通活动等途径进入土壤环境。重金属具有难降解、易富集和生物毒性等特点,可通过食物链传递对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开展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 重金属污染来源与输入途径
城市土壤中重金属的来源主要包括自然源与人为源两大类:
自然源: 主要指成土母质中固有的重金属元素。
人为源: 涵盖工业污染(如冶金、电镀、化工废水)、交通排放(汽车尾气、轮胎磨损)、生活垃圾及电子废弃物不当处理等。
其中,铅(Pb)、镉(Cd)、铬(Cr)、汞(Hg)等元素的人为输入已成为城市土壤污染的主要因素。
3. 污染空间分布与迁移特征
空间分布: 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分布呈现明显的空间异质性,通常集中在工业区、交通干道周边及老旧城区。
迁移特征: 其迁移能力受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氧化还原条件及粘土矿物组成等因素影响。例如,酸性土壤中Cd和Pb的生物有效性较高,更易被植物吸收并进入食物链。
4. 健康风险评价
健康风险评价通常包括致癌风险与非致癌风险两类。
暴露途径: 通过吸入、摄入和皮肤接触等。
高危人群: 儿童由于体重较轻和行为特点(如手口接触)更易受到危害。
研究显示,某些工业区周边土壤中Pb、As等元素的非致癌风险指数(HQ)超过安全阈值,存在潜在健康威胁。
5. 污染治理技术与挑战
常见技术: 客土置换、稳定化/固化、电动修复、植物修复和微生物修复等。
技术亮点: 基于超积累植物的 phytoremediation 技术因成本低、环境友好而备受关注。
现存挑战: 修复周期长、效率有限的问题仍需进一步解决。
未来方向: 未来研究应侧重于联合修复技术的开发与工程化应用。
6. 结论与展望
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是一个多来源、复杂性的环境问题,需结合源解析、空间分析及健康风险评估进行系统管控。建议:
加强城市土壤环境质量长期监测;
推进污染地块风险分级管理;
研发高效、低成本的绿色修复技术。
最终目标为实现城市土壤安全可持续利用。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由北京中科测试采编自公开发表的学术研究,旨在传播科研信息,仅供参考。版权归原始研究者及出版机构所有。